栏目名称
淮安市委老干局 >学习交流
特殊遗产:桌子与家训
发布时间:2016-12-26  

         丁鸿慈

   

我的岳父唐鸿岳生前是洪泽县农业系统的离休干部。育有三子四女。2011年病逝前夕,特地请木匠打造了三套家庭聚餐用的大圆桌,作为遗产,留给三个儿子。此遗产有两层涵义;一、大圆桌是用从岔河老家祖屋上拆下来的木料打造而成的,要小辈们不要忘记祖辈创业的艰辛和恩德;二是在桌子背面亲自用毛笔写上特有的“唐氏家训”,教育小辈们勿忘唐氏千百年来所秉承的中华传统美德。

我岳父写在三个桌子背面的家训各有不同,对三个儿子都有一定的针对性。有的侧重于处事之道,有的侧重于为人之道,有的侧重于对后辈的教育之道。均为四句一段,每桌四段。如:“撰此贤文,诲汝谆谆;人生哲理,多思博闻。”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;一家之计在于和,一生之计在于勤。”“不求人生活百年,但求遗爱在人间;不求金玉重重贵,但愿儿孙个个贤。”有的段子是引用《古今贤文》里的原句,有的段子是加以改造形成的。总之,从内容到形式都类似于《增广贤文》,朗朗上口,通俗易懂,好学好记。

为什么老人家会以这种形式留遗产?这是同他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经历分不开的。

我岳父1931年出生于淮安县岔河镇的一个雇农家庭。他七岁起入私塾读书,《增广贤文》是他们的必读书。私塾改制后,继续进小学念书。后因其父早逝,家贫辍学。爱学习的他,只能在农闲时读个“冬学”。少年时有幸接受了革命道理,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。从1946年秋到1948年春,当时淮宝县敌我处于拉锯战时期,他即跟着区乡干部、民兵跑。他工作积极,站岗、放哨、传送消息。

 18486月,淮宝县政府安排他参加淮宝县干部训练班。1948825日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任乡政府财粮助理员。他后任淮安县胡桥区政府司务长、区财政助理、公安助理、淮安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、劳改队队长兼县看守所所长、省公安厅五图河劳改农场大队管教助理。1992年在洪泽县良种场生产指挥组组长任上离职休养。

在负责区乡财粮、财政工作期间,他管理着全乡几十万斤粮食、上百万斤柴草。当淮海战役打响后,他在上级“节衣缩食,支援前线”的号召下,日夜奔走于各个乡村农户,积极筹集军粮、军草、军鞋。19481月他亲自带领民工,用担挑、用船装,踏冰雪、破冰冻,把粮食、蔬菜、柴草,经白马湖、大运河,送到刚成立的两淮市淮阴兵站。尽管白天有国民党的飞机轰炸,晚上有土匪、还乡团的袭扰,他们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。

1950年发大水,政府实行以工代赈。他带领民工到沂河工地扒河,他三个月没有回家。家中断粮,刚一岁的大女儿差点饿死。他一心扑在治淮上,还写了一篇《一定要把淮河治好》的文章发表在《盐阜大众》报上。

在县公安局工作期间,在剿匪、镇压反革命斗争中,勇敢、顽强。逮捕人的工作很危险,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,冲在前边。有次下乡,遇到火险。他奋不顾身上房揭草。忽然从梁上喷出一团大火,烧焦了他的头发;他一让,脚下不稳,跌下地,摔得很重,受了伤。但对自己家人,却照顾不够。老家发大水,倒了堆,他也没空回家探望。

在劳改农场工作期间,除了三顿饭回家吃,他都是在监管岗位。老家的岳父去世、唯一的妹妹出嫁,他都没能回家探望。十几年中,他管教的犯人从没发生过逃亡事故。他关心犯人的疾苦。犯人生病,他送他们去治疗;犯人无钱购买必需的日用品,他捐钱资助。以至于多少年后,他已调回老家,那些释放了的人员,还带着礼品,上门感谢。

我岳父尽管没读过中学,但他很好学。他家中的书厨不乏马列经典著作、党史、党建、哲学方面的书籍。离休后,在老年大学如鱼得水,孜孜不倦。

我岳父几十年来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,不向组织伸手。多次遇到调资晋级,他都能高姿态地谦让,将机会留给同事。他五十年代就是股级干部了,离休时行政级别才是科级。但他从不计较,认为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、伤残的人,已经很幸运了。这就是一个革命前辈应有的家国情怀!他留下来的“家训遗产”,作为晚辈的我们,难道不应该很好地继承吗?